【摘要4.17.2010自由◎ 陳麗菊 】馬政府倡議與中國簽訂ECFA,立論的主要依據在於,避免台灣在東亞區域經濟整合的過程中被邊緣化,因為(一)「東協加中國」的FTA於2010年上路,大部分商品互免關稅,而台灣商品進入中國仍須繳5至15%的關稅。
(二)台灣的主要競爭對手南韓,不但已是「東協加一」俱樂部的會員之一,而且日前南韓還決定積極推動與中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乍看之下,整個情勢的發展似乎對台灣頗為不利,但事實不然。其實,「南韓模式」才正是台灣發展自主經濟應走的方向。
「南韓模式」值得借鏡之處主要在於:其一,南韓對於產業創新的投入不遺餘力,積極發展自有品牌與自主行銷管道。
其二,南韓與各國簽訂FTA,有其戰略上的優先順序,也就是,它先完成與美國、歐盟等先進國家的簽署,以確保與先進科技、技術與成熟的消費市場之接軌,然後再與東協洽簽,最後才考慮推動與屬於後進國家的中國簽署FTA的工作。
道理很簡單,就是著眼技術提升與穩定的消費市場,這才是提升競爭力、幫企業與人民賺錢的王道。
台灣應效法南韓,除了應加速產業升級外,更應加強與歐美日等先進國家的經貿關係,以獲取新技術、開發新產品,積極打響MIT(Made In Taiwan)的品牌。
其次,需調整對中國等後進國家過度依賴的失衡經貿關係,不要將中國市場視為唯一的交易對象,應跳脫以低價的「價格競爭」為經濟發展策略的落伍思維。
最後,台灣應將與歐美日等先進國家簽訂FTA列為優先順位,否則也要將之列入與中國簽訂ECFA的前提條件。(作者為智庫專員)
通通有獎 藍營贏面子輸裡子 【單厚之/中國時報2010.04.17 摘要】 立法院昨天挑燈夜戰三讀通過《產業創新條例》,從政治算計、選票利益的角度來看,國民黨或許大獲全勝,但整部法案被改得面目全非。從國家利益、政策穩定性而言,國民黨根本是贏了面子、輸了裡子。
回顧過去近半世紀,政府持續透過《獎勵投資條例》、《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等法源,以租稅減免方式扶植產業,雖然成功造就一些明星產業,卻也出現產業結構扭曲、貧富差距擴大等新的問題,學界和民間早有要求這些企業「斷奶」的聲音。
《產創條例》第一條開宗明義強調,「為促進產業創新,改善產業環境,提升產業競爭力」,行政院就必須考量這樣的政策手段,能否在顧全國家財政的狀況下達到預期目標?提供足夠的誘因讓產業致力於研發創新,帶動台灣的產業升級?
如今馬政府取消了相關獎勵的條文,改以降低營業稅的方式取代,等於不必努力、人人有獎,好壞學生通通加分」,看似公平,卻淪為獎勵產業的假平等條款。
行政部門卻只顧面子,一邊堅持保留補助,維持所謂「產業創新」的美名;一邊把營所稅降到17%,失去從企業手中換回租稅優惠的籌碼,台灣賦稅公平之日更加遙遙無期。
正視財經幕僚空洞化的危機【摘要2010/04/17 聯合報 社論】以產創條例為例,府院高層欠缺財務財政的基本觀念;馬政府反覆搖擺的政策、不尊重專業的態度,以及政商雜處的政策研議機制,將造成府院財經人才的「空洞化」。
在去年十月,產創條例在賦改會討論時,原本有兩個版本,甲案是營所稅率降至20%、保留四項功能性租稅減免,乙案則是營所稅率降至17.5%,但取消四項功能減稅。這甲乙二案孰優孰劣當然可以討論,而當時也確實做了詳細的研商。
賦改會的成員中,有數位諮詢委員為企業界龍頭,也包含立院財經委員會的朝野立委,總共加起來廿餘人。既然當初討論過後決定甲案,照理說,這法案該有它的莊嚴性與論述基礎才是,怎麼會到了立法院,卻任由當初在賦改會未發言反對的企業代表與立法委員起鬨,就把甲案丟到垃圾桶呢?
我們要在此嚴正的指出,總統輕率地將體制內詳細討論的法案丟到字紙簍時,其實也不啻將所有這合法研議的程序和參與者的集體才智,丟進了字紙簍。
我們甚至很難看到財經閣員有自己的政策理念可資辯護。沒有產業理念、財經藍圖、經濟方向,所有政策都是呈送總統或院長裁定,台灣的財經發展會有前途嗎?財經閣員與法定任務編組的體制內意見不受尊重,則久而久之,他們就不會再有意見或不會再想參與。這就是馬政府的財經危機。
馬總統也許會說,他也成立了總統府財經諮詢小組,容我們坦率直言,財經諮詢小組的組成與運作都大有問題,這其實也是今日台灣財經問題的亂源之一。
台灣的總統財經諮詢小組有十數人,組成複雜,其中甚至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企業相關人士。在過去一年半之中,至少十號公報、遺贈稅、服務業發展重點等重大案件,都是在小組少數人短暫發言之後就倉促定案。
但無論如何,有利益色彩的企業或人士,只能透過公聽會去影響國家政策,而不該以總統或副總統顧問的方式與聞國政。但在台灣,幾乎所有的財經政策都是向企業傾斜。
台灣的財經諮詢小組,不僅成員參差,且運作亦以短打為主。每次開會由內閣財經中階官員準備資料,簡報完畢後十數人短暫發言討論,往往立刻就能做成政策結論,甚至發放新聞稿。這是何其草率的決策方式? 我們要誠懇地告訴馬總統,財經決策不是這樣做的。
中經院示警 【王立德/工商時報2010.04.17摘要】 中華經濟研究院昨(16)日發表第2季台灣經濟預測,經濟展望中心主任王儷容指出,在全球景氣回春,外貿與內需穩定成長下,中經院將今年經濟成長率預估上調0.32個百分點,為4.99%,並將擺脫去年經濟負成長1.87%窘境。
但中經院也出聲示警,若政府低估即將面臨的財政困境,將營所稅下調,帶動政府消費、政府投資與國營事業投資縮減10%,則今年GDP恐下修近1個百分點。
中經院院長蕭代基指出,接下來政府必須正視財政赤字的風險,王儷容補充,若政府過度看好經濟復甦力道,調降營所稅,在財稅收入減少下,政府消費、政府投資、國營事業投資恐比預期的金額縮減10%,則今年GDP預估將下修0.91個百分點,為4.08%。
房市瀕臨泡沫警戒線 【蔡惠芳/工商時報2010.04.17摘要】 淡江產業經濟系教授莊孟翰昨(16)日表示,台灣房市長久以來一直有超額供給的問題,現階段房價只要不要再繼續狂飆,就不會有泡沫化危機。
只是,央行最新統計顯示,房貸餘額占GDP比重已衝破45.6%,瀕臨房市泡沫「警戒線」,投資客、建商和金融機構都應該要居高思危。
很多人都高度關心,最近幾個月澳洲、中國大陸、美國等,都對於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高房價現象,陸續採取收回流動資金的動作。究竟台北市房價有沒有泡沫化的危機?莊孟翰表示,一旦ECFA簽署之後,是否會重演「香港經驗」的翻版到台灣?並大量引進「外資」,而不再仰賴內需支撐房市?
莊孟翰指出,央行最新統計顯示,房貸餘額占GDP比重為39.34%,如再加上修繕貸款,那麼房貸餘額占GDP比重就突破45.6%,這個數字已瀕臨國際間常用來衡量房價泡沫化的「警戒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