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文化評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文化評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0年12月30日 星期四

台灣的 真理部

文化評論

〔摘要12.30.2010高嘉瑜 蘋果〕在George Orwell的名著《1984》裡面,大家都記得有個「真理部」,不但是人民視聽傳播的控制者,更具有嘲諷性質的特色是,因應不同時刻的政治需求,不惜昨是今非、自相矛盾、公然扯謊

然而這樣的真理部,竟然在民主開化的台灣,用「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的名字再現,讓台灣的自由程度評鑑節節敗退,NCC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昨是而今非」,比較去年的旺旺入主中時案,與今年的壹電視申請設台案,就可以看得出來。

旺旺入主中時集團案,NCC除了說說漂亮話、開開公聽會,最後仍然本著「尊重言論自由」,設定幾個若有似無的附加條件,然後不到一個月讓其輕騎過關。

然而在壹電視的申請案,卻又搖身一變,成為望之儼然的把關者,以各種似是而非的道德命題,一卡再卡、極盡刁難之能事,這個時候,「言論自由」的憲法高度,好像又消失在NCC眼裡。

兩個案件結果唯一的共同點,就是都再度加強了媒體的壟斷程度,無論是來自公部門的黑手,還是來自私部門的金手。至於背後的精神理由相互矛盾自打嘴巴,NCC可以毫不感到羞恥地硬拗下去。

政府單位不是道德燈塔、不是精神導師,更不該是意識形態守門員。唯一比較具有正當性的管制目標,就在於打破媒體資源的壟斷。而如今NCC的作為,不僅沒有符合這樣的目標,反而還背道而馳,強化媒體資源的寡佔集中度。

而包括NCC委員在內的馬政府高官大員們,若是真有什麼改革媒體文化的使命感,應該要致力於推動電視頻道數位化等改革行動。如今反而利用資源稀缺性,刻意為執政者保留操控媒體的怪物觸手,其心可誅。

政府與現在有線電視業者利益集團互通聲息。最近鬧得喧騰的政府「業配新聞」問題,探究本質,其實仍來自於有線頻道的資源稀缺性壟斷,就是媒體問題的萬惡之源,而不知羞恥的政府力量,是萬惡之源的最佳打手。

歷史告訴我們,只要「真理部」控制國家一天,我們就只剩「真理報」可看,我們也知道,真理報是缺乏真理的。最後我們能在媒體上看到,將是馬政府不斷昨是而今非的厚顏與無恥。

李鈞震:

1.      政府確實不應該置入性行銷,把包裝「政客」的廣告,美化成新聞來報導

2.      政論節目,長期請同一批來賓、政客、立委、名嘴來發言,也等於「行銷」這些人的社會知名度,抬高這些人的社會身價與影響力,這當然也是一種不良的「置入性行銷」。

3.      甚至可以說,電視政政論節目的名嘴與製作群,幾乎都是被政黨「包養」,根本不能算新聞。國民黨挾其「黨產」,包養政論節目與主持人更是嚴重。

4.      新聞報導汽車業新聞,刻意隱瞞品牌,報導有何意義?新聞報導美食資訊,刻意隱瞞該商家的地址與招牌,報導有何意義?所以,消費或任何股市新聞,都應該屬於綜藝節目,不應該放在新聞台。

5.      報導鴻海尾牙,不也是「行銷」郭台銘的社會知名度,抬高他的社會身價與影響力,這當然也是一種「置入性行銷」,以抬高他公司的股價?

6.      報導影劇新聞,大喇喇的公開名模或影星的照片,不也是「行銷」這些人的社會知名度,抬高這些人的社會身價?這當然也是一種「置入性行銷」。

7.      新聞媒體要報導私人企業、名人、政客、商業資訊……,只要報導負面的醜聞,就不算置入性行銷。

8.      任何新聞媒體只要報了台北市花博的遊覽新聞,就是置入性行銷,不管新聞媒體有沒有收錢,就是不專業。但是台北市的花博資訊,可以做廣告,也可以放在綜藝節目宣傳,例如,豬哥會社等綜藝節目播出。這樣就不算政治置入性行銷。

9.      不管是大愛台佛光台,他們整天都在幫宗教權貴階級做置入性行銷,神格化他們,好向社會大眾騙取更多的金錢捐款,所以大愛台或佛光台的所有員工幾乎100%在做置入性行銷,完全不專業,德國、美國絕對不會幹這種事。

10.  新聞媒體本來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揭發政客與權貴階級的醜聞;至於所謂的「政績」那本來就是政客的本分,根本不需要報導或美化;沒有新聞的政客,就算是比較好的官,這樣就沒有「置入性行銷」的問題了。

11.  電視上,報導美好事物的,都該「定位」為廣告宣傳或綜藝節目。

12.  「新聞」應該只專門報導醜聞、負面的人、事、物,這樣就不算「置入性行銷」。所以任何政客要登上「新聞」版面,都應該只有醜聞,這樣就沒有「政治置入性行銷」的問題了

13.  絕大多數跑國會新聞、行政院各部會新聞的記者,大多數都懶惰,沒有能力一一檢驗政客與立委的愚蠢與不專業的地方,導致台灣各行政機構行政效率遲緩,清廉度不如新加坡。所以馬政府不良,跟記者懶惰有很大的關係。

14.  許多記者或主播,跑新聞的目的是為了巴結政治權貴,以便未來有機會當市政府的發言人……,他們如何巴結?當然就是幫政治權貴置入性行銷;這種巴結「技術」來自於他們大學教授的教育

15.  為什麼台灣的馬路到處是坑洞?這件事情已經發生了幾十年了,為什麼記者都無動於衷?因為記者的大學教授完全不懂土木工程專業,換句話說,有關於交通與工程這方面的新聞,台灣的新聞學教授,沒有新聞專業能力愚蠢的教授教出愚蠢的記者。

16.  大學新聞系剛畢業的學生,如果不瞭解中央銀行總裁的職責與專業,就代表他們的大學教授愚蠢無知;大學新聞系剛畢業的學生,如果不瞭解國會的議事程序與憲法結構,就代表他們的大學教授愚蠢無知。

17.  大學新聞系剛畢業的學生,如果沒有足夠的醫療保健專業知識,好監督衛生署的官員,就代表他們的大學教授愚蠢無知;大學新聞系剛畢業的學生,如果對於生態環保方面的專業知識無知,就代表他們的大學教授愚蠢無知……。

18.  所有的基層記者都知道一件事情,他們的長官的知識程度,遠遠比不上谷歌的資料庫,相當地愚蠢無知,他們唯一的專業就是接受特定政黨的酬庸、作假新聞、箝制基層記者的言論自由,好巴結政治權貴。

19.  新聞媒體主管無知,當然跟他們的大學教授有關。台灣各大學新聞學教授的愚蠢無知,是台灣社會亂源的總根源,他們絕大部分沒有資格在國際一流的媒體當主管,這就是不專業的證據,殷允芃絕對不敢否認!

20.  全台灣所有的新聞系教授都知道,政大新聞系的創辦人曾虛白是蔣中正的手下(特務),專門踐踏人權與言論自由。但是,絕大多數的新聞系教授都吹捧曾虛白,NCC委員一定不敢否認!

21.  馬英九跟陳水扁都是新聞媒體人出身,馬英九的專業不是法律,因為他考不上律師執照;他的專業是特務與陰謀,他在波士頓通訊的主要工作是監視與打壓台灣的留美人權人士,製造海外黑名單,而「波士頓通訊」就是國民黨的特務機構

22.  全台灣的新聞媒體主管都知道,馬英九是特務出身,但是都替他掩蓋,因此,也可以知道自由時報與民視新聞的主管都是藍骨

23.  陳水扁辦過「蓬萊島雜誌」,揭發國民黨權貴學術不專業,卻被國民黨關起來。阿扁現在會被關起來,主要還是因為他操作媒體的「習慣」沒有改變

24.  他每一次都故意先抹黑自己,然後引誘國民黨上鉤,再把國民黨的犯罪證據揭發出來,例如,利用「國務機要費」以揭發馬英九的「特別費」,……。其實這一套模式是學習自美國的CIA搞垮蘇聯政體的手段。

25.  但是他的這種簡單模式,被國民黨權貴階級識破,因此勾結高等法院的法官,順勢把阿扁關起來,讓他永世不得超生。其實,所有的記者都知道,馬英九收的政治獻金比陳水扁多十倍以上,張忠謀、陳松柱一定不敢否認!

26.  台灣的媒體主管多數接受過國民黨特務的訓練,其實那是一種明朝東廠太監的訓練;陳水扁操控媒體的模式,是美國CIA的模式。這二種都不專業,真正的新聞專業是德國的法蘭克福學派

 

 

2010年12月25日 星期六

正視台灣「三小」之害

文化評論

〔工商時報社論2010.12.25摘要〕   眾所皆知,透過媒體呈現的台灣,亂象叢生。政治人物「但問小是小非,少問大是大非」。反映在政策上,就是避重就輕,不罵不理,等到風頭過後,照樣大事化小。稅制改革如此,教育改革亦復如此。

    多年來,眾人皆知「稅改」核心在矯正所得稅制的不公,方能有效縮小貧富差距。然而,為了維護股市做為「經濟櫥窗」的角色,資本利得稅始終碰不得;基於年年選舉的勝選考量,軍公教課稅則是能拖則拖。而稅制的不公,又直接牽動健保費基改革無法克竟其功。

    至於教改,「小學快樂學習、國中痛苦考試、高中各憑本事、大學玩你四年,畢業失業沒錢」,學習思考力越改越弱,教育分流越改越差,文憑主義越改越烈。

    校園的霸凌事件,也不只存在於學生之間,還存在於師生、親師、師師之間,問題糾結複雜,絕對不能以「學校裡的一些小事情」等閒視之。教育是百年大業,面對百年大業的沉淪,難道還不足以刺激政府部門齊力挽狂瀾於既倒?

    怪象之二,是「小我極大化,大我極小化」,將烈士們用生命換來的言論自由濫用到極致,其中又以政論名嘴為代表。

原本僅專注單線的除役記者,搖身一變竟成萬事通資深評論家,扒糞揭秘。他們最大的本事,就是搬弄唇舌,破壞大於建設,逼官員低頭為樂;假濟弱扶傾之名,日進斗金,開名車住豪宅,做言行不一的最壞示範。

        「三小」怪象之三,正是媒體自己「做小第四權」,既未善盡監督政府之責,反而助長膚淺的表演政治。坐視名嘴取代專業,煽動淺碟式議題辯論;

在惡性收視率競爭中,一方面極力揭人之短、猛打落水狗,彷彿自己道德崇高無瑕,另方面卻鼓吹小孩賣成熟、人妻賣風騷、型男賣肌肉等等敗俗行為。

當年周處除三害,最後不惜拿自己開刀,今日的媒體就算已無「一言興邦」的大志,至少也當自我警惕,不要淪為「一言喪邦」的幫凶!

綠能政策反覆 背離理想又惹民怨 〔中國時報社論2010.12.25摘要〕  許多人都說,執政黨有其主政者優勢,能夠利用其推動政策之便宣揚長處、避開短處。

但是這樣的論點基本上是建立在「推動執行有效率」的假設之上;若是主政者能力差、朝令夕改,則每一個所推的政策都會演變成社會災難,徒然引發人民的不滿,反而形成執政劣勢。

最近,經濟部出爾反爾其所推之「再生能源」辦法,真的像是「執政黨免費奉送選票」的典型。

經濟部等於是實質作廢原先每度較高的補助費率。這是否代表短短五個月前經濟部所計算的費率不正確?五個月前做決策的這一批人,是不是該下台?

    這樣的朝令夕改,要有政務官負起責任,是因為政府法令引發了民眾的損失,也確實激起重大民怨。以屏東縣為例,該縣縣長開記者會所慷慨陳述的情節,確實會引發相當的庶民憤慨。

許多縣民是因為看到政府當初優惠的太陽能補助辦法,才開始休耕農地,改在農地上「種電」。這樣的布局要在農地上打固定樁、架鋼架、買太陽能電池模組、配上併聯電表,才能算是完工、才能開始發電。

但是現在的情況是:萬一農民在經濟部更改辦法後十二天時間內,拿不到經濟部的核準函,則這些「種電」的農民就只能適用明年降低約20%的補助費率。很可能使農民入不敷出,使「種電」成為划不來的投資,還不如原本的水稻生產。將心比心,這些農民將來還會投票給執政黨嗎?

    當初,農民是信任政府「簽約一年內有效」承諾,才開始做此投資的。如今,經濟部完全毀棄承諾,不但在法理上有違信賴保護原則,也必然激起反感。

經濟部與能源政委以綠能政策搞得天怒人怨,像是在幫綠軍集結反馬勢力。有這麼白目、這麼扯爛的執政首長,誰說主政者有什麼優勢?

參考資料:希臘哲學44 阿迦門農悲劇的來源

 

 

2010年12月24日 星期五

陳雲林為馬英九上了一課

文化評論

〔摘要12.24.2010自由社論〕陸委會主委賴幸媛,日前會見中國海協會會長陳雲林時,就中國對台灣軍事部署表達看法;陳雲林卻回稱,雙方敵對狀態尚未解除,兩岸必須坐下來商談解決

陳雲林在這一點倒是非常坦白,將兩岸仍屬敵對狀態的事實,向馬政府官員上了一課。這句冷冰冰的說明,不知道能否喚醒對兩岸關係自我感覺良好的馬英九總統?

過去,兩蔣的政策是「反攻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不論是軍事反攻,還是政治反攻,都清楚界定兩岸的敵對狀態。反觀,中國對兩蔣,乃至現在的台灣,從「解放台灣」到「和平統一台灣」,也清楚界定兩岸的敵對狀態

然而,馬政府誤以為無限制地外交休兵,便可以解除中國對台灣的敵意。最糟糕的是,馬政府的中國政策,都是以「非敵對狀態」為前提制定的

馬政府經常向國人吹噓,國共達成的協議對台灣有利,以非國家名義參與國際組織活動也是一大成就,反正,所有的傾中作為都是為了顧台灣。問題是,清楚界定兩岸屬於敵對狀態的中國,真正的目的是要拖垮台灣經濟,扼殺台灣的國際生存空間。

陳雲林點出敵對狀態,說明他們的對台政策相當具有攻擊性,一切都是以併吞台灣為前提而制定的!例如,中國的對台經貿政策,開宗明義便強調:要從祖國和平統一的戰略高度認識對台經貿工作的意義;在經濟上把台灣拖住,這也就是用經濟促統一。

中國的目的是要併吞台灣,在何種情況下,中國才可能談及解除對台灣的敵對狀態呢?

2008年底,胡錦濤便講得清清楚楚: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換句話說,台灣必須正式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台灣願意讓中國完成併吞台灣的手續,兩岸之間的敵對狀態才能解除,台海才有真正的「和平」可言。

事實上,國共協商ECFA等協議的過程中,中國早就一步一步誘導馬政府走向這個目標,而馬政府也乖乖地走上這條自掘墳墓之路了。

中國要併吞台灣,馬英九要終極統一,可謂兩情相悅。諷刺的是,面對中國瞄準台灣的一千多枚飛彈,面對中國官員當面宣稱兩岸仍屬敵對狀態,馬英九是賣水果,還是賣台灣?

李鈞震:

1.      只要台灣的財團對稅收、國內就業有幫助,政府應該盡量開放,方便商人到全世界各地經商,包括到中國。

2.      只要對台灣的學術的提升有幫助,台灣各界對世界各國(包括中國)應該盡量開放、自由的交流。

3.      台灣要富強,最重要是面對自己,不是面對中國。提升國民的平均知識水準,提升科技研發與創新,提升文化與學術的國際地位,台灣就會富強、國際化。

4.      台灣人民應該努力改革自己的缺點,加強跟各領域的國際級大師交流;不斷的把眼光放在文化比較落伍的人身上,只會阻礙自己的進步。面對國際霸凌,最好的方法是自強不息

5.      中國一定會走向民主法治、尊重人權,問題是「時間」。腳步走得快,中國的權貴階級,就會懂得尊重言論自由、支持各民族獨立自主;腳步走得太慢,權貴階級就會自己腐化,因此被世界各國財團所侵蝕,最後國家崩潰。

6.      重視教育投資、重視人權與法治、重視自然生態的永續發展,是台灣未來30年最重要的發展重點。其實跟主權或中國,沒有太大的關係。

7.      中國確實對台灣沒有善意、企圖併吞。但是台灣自己如果沒有國際的學術高度,文化不夠多元,國民知識素質不佳環境污染嚴重,縱使進入聯合國也不會有國際地位,也不會被人尊敬。

8.      如果台灣的學術地位是亞洲第一,言論自由亞洲第一,民主與人權水準亞洲第一,行政效率、清廉度與環保也是亞洲第一,國際貿易自由化,縱使台灣無法進入聯合國,中國也沒有能力併吞、霸凌台灣。

9.      所有人類的天性,都是喜歡理性,厭惡情緒失控。追求理性,是所有人類的自然天性。政治趨於民主、法治,個人重視人權的保障,才會有理性的個人與社會。因此,中國一定會趨向民主法治、尊重人權

10.  決定「民主法治、尊重人權」進步快慢,最主要的因素有:1.文化深度。2.教育投資。3.言論自由。4.天災與經濟。5.大師出現。

11.  而政治權貴階級可以努力的,只有擴大教育投資、尊重言論自由,可以彌補文化深度與廣度的不足,並促進知識經濟的發展,減少天災與污染的擴大,最後孕育出許多大師級的人物出現,以加快改革的速度與長遠發展的正確。

檢討校園霸凌 得先根除社會霸凌 〔夏曉鵑 中國時報2010.12.24摘要〕身教甚於言教,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不論大人如何滿口仁義道德,他們主要的學習來源是對社會現實的觀察和體認。

    今年初,某國中教師辱罵一位母親來自印尼的女學生:「野蠻人,滾回印尼去!」這名老師的行為極端,但其實只是冰山一角,反映出教育界和整體社會對來自較貧困國家的「婚姻移民女性」的嚴重歧視

    「新台灣之子人口素質低」的論述,嚴重缺乏紮實研究的基礎,其唯一的依據是階級歧視的意識形態:他們的父母多是貧困、教育水準低,因此必然素質低。

2004年,教育部次長周燦德公開呼籲外籍與大陸配偶「不要生那麼多」,甚至還勇於任事地表示「攻擊我沒關係」,他不怕人權團體批評。

    2007年底,八名大學生酒後以毆打一位騎腳踏車經過的外籍勞工為消遣,被巡邏警察制止及逮捕,學生家長接獲通知抵達警局時,不僅未教訓子女,反而回嗆警方:「有這麼嚴重嗎?」

此事在媒體披露後,不少國高中生在網上貼文回應支持毆打外籍勞工的大學生。甚至有高中網友,詳述自己和同學以「正義」為號召,集結上百部機車和數十輛轎車前往工業區,逢「外勞」就以球棒追打

    只要我們略有敏感度,便可處處看見霸凌移民/的場景,例如:1.看見來自東南亞和中國大陸的配偶,就對其指指點點,懷疑她們是假結婚;2.雇主和仲介不准外籍勞工休假、苛扣工資、扣壓證件,而只要「外勞」稍有反抗,便以解僱威脅;

3.演藝人員在電視節目上,大談自己家裡雇用的外籍幫傭有多麼愚昧,而在談與「外國人」戀愛或邂逅的話題時,如對象是「黑黑」的外國人,包括非洲裔和東南亞裔,會成為其他來賓嘲弄的對象,而遇到第一世界的白種人時,則成為其他人羨慕與請益的對象。

    校園霸凌,只是社會霸凌的反照。當整體社會對來自第一世界國家的白領「外籍人士」卑躬屈膝,卻對來自第三世界的「外籍新娘」和「外勞」充斥歧視與剝削時,不論教育部花了多少預算推動「品格」教育,孩子們學到的只是恃強凌弱的醜陋社會現實而已。      (作者為世新大學社會發展所教授兼所長)

 

 

2010年12月22日 星期三

跳脫藍綠

〔中國時報2010.12.22摘要〕五都市長即將走馬上任,連日來五都陸續公布其小內閣名單。新北市長朱立倫人事布局相當搶眼;原因很簡單,他懂得用人唯才,不問藍綠,請出刑案第一把手、前警政署長,現任警大校長侯友宜出任副市長。

    侯友宜與前總統陳水扁相識甚早,在扁政府執政八年期間一路升官,卻沒引起太多爭議;因為他確是幹才。

    事實上,警察中立,與政黨藍綠本來無涉,就像常任文官一樣,不論政黨幾次輪替,他們都得為政府服務,為人民服務。

    朱立倫懂得用侯友宜,大台南市長賴清德也懂得延攬前行政院副秘書長、現任文大教授陳美伶。陳美伶是常任文官,為扁政府過渡到馬政府盡心盡力。    很遺憾的,劉內閣上台不多久,就調動陳到消保會,讓陳相當受傷,於是提前退休轉赴學界。

    陳雖然在扁政府八年受重用,但她28年的公務員生涯,有廿年是國民黨執政,從來沒有藍綠問題;這回出任大台南秘書長,是以政務官身份,進入了綠執政的小內閣。但陳美伶專才在法制,可以跳脫藍綠為賴清德在制度面提供助力。

    強將手下無弱兵,用人即知見識。朱立倫、賴清德已經起跑,五都競爭從此刻開始;其他三都要加油了!

李鈞震:

1.      朱立倫、賴清德、阿扁的用人方式,證明他們的氣度與學識遠遠高過馬英九、劉兆玄、吳敦義。

2.      沒有知識水準的人,一定分藍、綠。學有專精的人,只講究專業與績效,台積電、廣達、鴻海、英特爾、微軟…等國際大企業,用人只講專業,不講政黨黨派,這是基本常識。

3.      胡錦濤、馬英九、關中、王建煊、連勝文…卻非常講究黨派與顏色,證明他們沒有專業知識水準。如果不被酬庸,一定無法在社會參與自由競爭。

4.      但是朱立倫、賴清德的從政生涯,還沒有通過國際ISO認證的考驗,能力強弱一時還無法分辨。

5.      目前多數的政客用人,會考慮他的學歷與資歷,這有非常大的問題與盲點。

6.      高學歷的人不一定有真才實學或專業能力,例如馬英九雖然是哈佛博士,但是考不上律師或代書執照,打官司還要請律師,顯然對法律相當地不專業。顧立雄一定不敢否認!

7.      有許多人資歷豐富,曾經擔任過非常多的職務,但是沒有真才實學,行政效率禁不起考驗,沒有能力通過國際ISO認證,例如,劉兆玄、王建煊、連戰、蕭萬長,都屬這一類型的人物。

8.      如果是學者從政,一定要先檢驗這個學者有沒有國際學術地位?編寫的教科書有沒有被國際一流大學採用?

9.      長期擔任文官的人,除了溝通協調能力與行政效率考核之外,他們短暫地下台,有沒有能力到大學教書?學術論文被國際學術界所重視?真正的人才都是大器晚成、五育均衡並重

10.  沒有真才實學的政客,用人的標準一定只看學歷或經歷,沒有能力分辨是否有真才實學。

11.  柏林愛樂選拔樂手或人才,從來不看學歷或經歷,一切考核都現場演出來評斷。美國NBA籃球,選拔人才從來不看學歷或資歷,要看上場之後的真才實學。

12.  人才如果沒有被信任,也沒有辦法發揮實力。天才選手碰到爛教練,人生也會完蛋,選對了人還要看怎麼運用人才。

13.  朱立倫當過桃園縣長,各一級主管誰是行政院長的人才?沒有!桃園縣還是全國校園霸凌最嚴重的縣市。賴清德栽培出什麼樣的人才?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