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經濟評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經濟評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0年12月26日 星期日

ECFA讓更多大廠外移中國

經濟評論

〔摘要12.26.2010自由 蘇永耀〕馬政府聲稱經濟表現亮麗,前經建會主委、中研院院士胡勝正昨認為,這些數字其實反映多數民眾鬱卒、悲哀;經濟將由無感復甦走向「有感震盪」,就業成長緩慢,貧富差距也將加大

胡勝正說,兩岸簽署ECFA後,並未如馬政府宣稱的根留台灣,反而出現更多「大廠」外移中國的現象。雖然台灣的產品輸往中國免稅,但在中國生產的,進入台灣也免稅;甚至到東協也免稅,當然更增外移中國的誘因。

胡勝正首先從失業面切入,指台灣的就業情況,青年失業率較平均值高。而起起伏伏的失業率,正凸顯企業外移中國大陸的結構性改變。總體而言,失業率仍然是整體向上升高的趨勢。

屬於這類因工廠關閉等結構性失業,約佔整體失業的42%,等於每兩人就有一人是這情況。

至於馬政府宣稱經濟成長率提升,胡勝正解析說,多數勞動人口是屬於「窮忙族」,薪資低且停滯成長。若加計物價指數,可看出經濟成長主要來源是因「資本利得」,即屬利息、租金、股利等收入來源。薪水族沒有成長,但有錢者愈有錢,正說明台灣的貧富差距擴大中。

經濟部統計今年超過一億元新台幣的重大投資案件,總金額有1.18兆,共2972件;但明年登記案件現只有0.42兆,僅三百件。看出投資案件將大幅萎縮

馬政府指ECFA可吸引外資,但數字顯示近三年的外資投資金額,每年都是負成長。「遺贈稅」調降後官方宣稱「鮭魚返鄉」,實際狀況多是回台炒樓、炒股,也讓台灣房價居高不下。

現在台灣對外投資,對中國大陸即達一百億美元,超過總數的一半,對東協反而降低。例如我們原是越南的最大投資國,現已跌至第二名,對馬來西亞、印尼等的投資排名也往下掉。

官方指「外銷訂單」在增加,胡勝正也說,有一半屬「轉單」,即到中國大陸等生產,獲利是「大老闆」

對於未來,胡勝正說,全球經濟景氣的變數,台灣將從無感復甦,走向「有感震盪」。但中長期仍有出口地區過於集中、過份依賴資本集中等問題;持續的就業成長緩慢、薪資成長停滯、貧富差距擴大等,政府應增加就業工作因應。

 

18%上班族 每天工作逾12小時〔摘要12.26.2010自由 洪素卿〕從南亞工程師到台大醫師,台灣民眾過勞問題頻傳。上班族健康是否已經亮起紅燈?

最新調查顯示,有超過三成五上班族不滿意自己的健康狀態,最常感到的問題是腰痠背痛、眼睛不適

值得注意的是,勞基法明訂一天連同加班時間工作不得超過12小時,調查卻發現有超過18%、亦即每六名上班族中,就有超過一個人的一日工作時間高於12小時

關中賣什麼關子?〔摘要12.26.2010自由◎呂一銘〕考試試院長關中最近一口氣推出三大頗具爭議性的案,包括「政務人員法草案」(「大嘴巴條款」),還有「政務人員俸給條例草案」(將總統府秘書長、國安會秘書長的薪水調升為「院長級」,待遇從18萬多跳升到31萬多,

390多名高官加薪,合計增加國庫約六千多萬元支出),及「政務人員退職撫卹條例部分條文修正案」(俸點調高,八百點常次調升部長,月退俸增50)等。

而藍委諸公竟慷納稅人之慨,連質詢亦是虛晃一招便審查通過;至於經年被收買(置入行銷)的媒體,更幾乎忘了「守望、監督」,惦惦無聲,難怪事後關中與記者餐敘時樂得飲酒高歌,認為媒體根本不可怕,回到了黨國「往日好時光」!

政府是人民選出的,哪有在頭家百姓困窘之時(台灣光是今年每月收入不到二萬元的受僱人數就高達104萬人),公僕竟要求自己加薪的呆事?類此不符社會觀瞻和期待的作為,若不是一黨獨大,豈會在國會過關?

參考資料:

360萬上班族 月入不到3

完全違反經濟理論?

殺戮戰場82 無知蕭萬長

殺戮戰場157 用非常手段對付嚴峻情勢

 

2010年12月7日 星期二

愛爾蘭神話的起源與幻滅

【摘要12.7.2010/南方朔】 1994年,當時克魯曼Paul Krugman)還是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他在當年最後一期的《美國外交事務雙月刊》上發表了一篇引起極大爭端的論文〈亞洲奇蹟的神話〉。

在該文他指出,許多亞洲國家的成長都是「投入驅動的成長」,依靠著外資大量湧入、寬鬆的貨幣政策所造成的資金投入等而快速成長,而非生產力提高而造成的成長,因此這種模式其實很脆弱的

他的這篇論文給華爾街的禿鷹們很大的啟發,遂出現了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藉著資金的大舉進出,而誘發許多國家的資產泡沫破裂,印尼甚至還引發了國家動亂,蘇哈托政權並因此倒台。

克魯曼的「投入驅動的成長」之說,毫無疑問地可以解釋今天愛爾蘭的經濟危機,而愛爾蘭資產泡沫破裂的經驗,對台灣也有一定程度的警示性。

愛爾蘭以前是歐洲最貧窮的國家,但自1990年代起,愛爾蘭改變策略,決定成為歐洲e化的外包商務中心,並意圖成為歐洲公司的稅務天堂。

歐洲其他國家的公司稅最高有達到40%,而愛爾蘭則低到只有百分之十幾,在這樣的策略下,歐洲其他國家的資金遂大量湧入,先撐起了愛爾蘭「投入驅動的成長」。

19952007年,愛爾蘭的平均成長率高達7.5%,為全歐之冠,連帶的也造成房市狂飆,房價漲了二至三倍,的確一幅繁榮氣象。但在全球金融海嘯出現後立即解體,愛爾蘭乃是全歐衰退最快,而且幅度也最大的一國,2009年衰退幅度甚至高達9%。

而愛爾蘭除了這種「投入驅動的成長」策略錯誤外,2008年之後還有更大的錯誤,它的政府迷信「房市好,就代表經濟好」,於是在衰退時刻遂格外抑注資金進入房市,包括政府擴大預算赤字,希望藉著創造貨幣來鞭緊住房市。

只是在前幾年愛爾蘭銀行民營化,這些民營化銀行已過度舉債,而今愛爾蘭資產價格大跌,償債能力大減,政府為這些銀行提供信用保證並抑注流動性,使得國家財政急遽惡化

歐洲大國諸如德、英、法等都知道國家公共債務之可怕,像德國尤其對財政紀律嚴格自惕,而只有中小型國家如希臘、愛爾蘭、葡萄牙等缺乏財政責任感,任由財政赤字及公共債務增加。

就以愛爾蘭為例,它拚命救房市,在這個衰退時代可謂燒錢毫無用處,近兩年房價已下跌近80,有39%的家庭其住宅的實質價格,已超過房貸全額。

由於房市蕭條,營造業就業人口減少了三分之一,對愛爾蘭的失業問題更加雪上加霜,目前愛爾蘭的失業率已達13,而政府今年財政赤字已達GDP(國內生產毛額)的32,這是不可承擔之重。

它的十年期公債殖利率也升高到9%,比財政紀律嚴格的德國整整高出6%,公債殖利率的高低,通常反映了其主權債務在國際上的信用評等,愛爾蘭公債殖利率的飆升,其實已顯露出愛爾蘭國家債務有破產之虞

最近,半年多來,歐洲主要國家如英、法等已警覺到公共債務的無限擴大乃是警訊,都冒著會得罪選民的風險,致力於撙節支出和增加營業加值稅及富人稅來縮減赤字。

只有愛爾蘭似執著於「對房市好就是對經濟好」的虛假信教,拚命用政府債務來搶救房市及貸產信用體系,仍不知在縮減赤字公共債務上做出努力,一定要讓問題惡化到難以為繼的程度,才向歐盟及國際貨幣基金要求紓困。

根據實際情況,愛爾蘭雖為人口僅450萬的叢爾小國,但它累積的金融債務壞帳及公共債務,估計已需要千億歐元,才可免於這個國家問題的惡化及破產危機。

過去有許多國家相信「股市好就是經濟好」「房市好就是對經濟好」,於是遂以「投入驅動成長」的方式,舉債或以公共債務的方式來救股市及房市,愛爾蘭的經驗已證明了這種模式的無用及有害,因為它實質上只是製造出了泡沫而已。

由於愛爾蘭乃是馬政府曾經大力歌頌及學習的榜樣,馬政府當政兩年,也始終相信「股市好就是經濟好」「房市好就是對經濟好」,因此把公司稅降到亞洲最低,遺產稅也降到最低,希望藉此讓資金湧入拉抬房市及股市,反而沒有在經濟自主性及稅負公平性上去努力。

於是台灣財政也日益惡化,到明年單單中央政府累計負債即達四兆六千餘億,占前三年GDP36.8%,如果加計潛藏性負債八兆八千餘億,整個公共債務已逾十三兆,已超過GDP100,這是可怕的數字。

債務增加創造出過剩的貨幣,壓低了利率,拉抬了股市及房市,問題持續累積,它會不會是愛爾蘭經驗的複製?! 【完整內容請見《非凡新聞周刊2010242期】

 

美房市恐再損失1兆美元【摘要2010/12/07 聯合晚報】「末日博士」盧比尼說,他很擔心美國的房市危機。他說,美國房地產市場正二度衰退,放貸銀行可能再度面一兆美元的損失。

美國面臨30年來最嚴重通縮【摘要2010/12/07 中央社】舊金山聯邦準備銀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an Francisco)今天公布的研究顯示,美國正面臨近30年來最嚴重的通貨緊縮問題。

研究報告指出,美國的物價上揚指數已經低到十分接近通貨緊縮的水準。

報告指出,商品與服務價格下滑是造成通貨緊縮的主因,超過1/6的商品與服務價格下跌,3/4則呈現價格上漲放緩趨勢。截至10月份,主要消費商品中,有過半數價格下降1.2%

多數學者同意FED的看法,認為通貨緊縮不利於美國經濟發展,抑制消費者需求,增加債務償還的困難度,危害已經十分脆弱的經濟。

 

2010年11月30日 星期二

兩岸經貿利益 何以讓選民冷感以對?

〔工商時報 社論-2010.11.30摘要〕在這次選戰中,兩岸經貿交流成果,最終對選情沒有發揮主要的影響力。甚至,有非常多的選民,在投票的時候,對兩年來兩岸經貿熱絡交流所帶來的豐厚利益,根本就是冷感以對。

        這次執政黨在中南部選情之艱困,乃為近年所少見。南部台南、高雄二都,以極大的差距落敗,中部方面,則是台中都差一點被翻盤。這樣的結局說明,這兩年來執政當局在中南部之大力投入兩岸經貿資源,並未打進基層選民的心坎裡。

        馬政府自2009年年中開放陸資入台,迄今為止,實際上進來設立的陸資企業只有50幾家,投資金額只有1億多美元。這樣的投資規模,放在台灣經濟體系裡,只能說是「小支流」,很難讓民眾感受到它的作用。

如果陸資企業成為台灣產業體系裡活躍的一分子,屆時社會上的商品供應、民眾就業,都和陸資企業息息相關,那就會使老百姓對兩岸經貿的切身感顯著提升。

    兩岸簽署的ECFA協議,似乎比較有利於在大陸布局的企業主,而不利於守在台灣的民眾。以第一階段通過的ECFA早期收穫清單為例,隱然就有鼓勵台灣製造業前往大陸投資設廠的傾向。

例如汽車整車、面板、主要石化產品之未列入早收清單,形同鼓勵相關業者前往大陸設廠,相對上減少在台灣之投資。如果這是兩岸經貿的一個發展趨勢,那台灣民眾的就業機會,反會因兩岸經貿的緊密化,而出現更多的失落

因此,政府主管部會在ECFA的後續談判中,一定要堅持「保留台灣的製造業活力」,以維護台灣民眾的就業機會。    兩岸經貿政策創造的龐大「紅利」,務必要讓多數民眾共同分享,唯有如此,才能在下次選舉中,獲取更多選票的回報。

 

誠實面對經濟的問題【摘要2010/11/30 經濟日報 社論】兩個月前我們就已依據主計處的資料指出,實際的經濟成長並不算好,而且未來一年的成長率更將降到偏低的水準。

10月經建會的景氣對策信號綜合判斷分數比9月下降3分,落到黃紅燈區的中間,景氣領先指標更已11個月下滑,預告六個月後的成長力道可能幾近於零

此外,主計處預估,第三季經季節調整的實質國內生產毛額(GDP)對上季年率僅0.09%第四季更為負2.11%,顯示成長無力。因此,選後政府必須面對成長趨緩問題,不能再粉飾太平。

第二個是失業和所得分配惡化的問題。政府雖然勉力將10月的失業率降到行政院長吳敦義承諾的5%以下,但實際上政府各種短期就業方案仍僱用了10多萬人,一旦政策退場,民間又無法創造夠多的就業機會吸納這些勞工,失業率勢將大幅走高。

高失業、工資下降,以及不動產價格膨脹造成的所得分配惡化問題,政府仍少有積極的對策;選舉期間匆促提出的「社會住宅」政策又備受批評,都應於選後重新檢討。

投資不足,則是第三個要誠實面對的問題。我國長期以來投資偏低而有巨額超額儲蓄和出超,並帶來游資濫頭寸過多、新台幣升值壓力等問題。

政府雖然努力招商和促進投資,但目前仍未看到成效,只看到政府官員偏離事實的成果宣傳。官員大聲宣揚今年民間投資首破2兆元,但民間投資早自2004年起即已超過此數,而今年投資金額仍不及2007年,明年預測值更低。

經建會劉憶如主委到新加坡招商,並攜回淡馬錫打算來台考察的好消息;台灣能重新成為國際級投資機構的評估對象,實屬可喜,但能否化為具體的投資行動才是實際,招商之後的追蹤落實更為重要。

今年前十月核准的僑外來台投資金額僅30億美元,比去年同期萎縮19.47%。相對地,同期間國人對中國大陸的核准投資金額近95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大增123.68%眼看全年將破百億美元。

所以,我國投資不足及產業外移的情況,仍未依政府宣傳的招商和ECFA的效果而獲得改善,其間的落差需要政府認真看待。

政府負債過多和赤字太高,是執政者要誠實面對的第四個問題。政府只有會改善的說法,而無如何改善的做法;尤其新台幣近期大幅升值,將讓國庫重要財源之一的中央銀行盈餘出現變數;又若景氣走勢反轉惡化,也可能引爆猶如歐豬五國的財政危機。

除此之外,地方財源分配不公、公共建設亂花錢等問題,也都是不能拖延而應誠實面對的問題,政府也不該再逃避。

 

2010年11月29日 星期一

全球經濟秩序的困局

〔摘要11.29.2010殷乃平 蘋果〕6000億美元的美國量化寬鬆政策餘波蕩漾,對國際市場的影響仍在持續擴大,美元長期貶值趨勢似乎並未改變,未來市場仍然有可乘之機。另一個突發事件為愛爾蘭債信危機,投資人信心全失。

亞洲國家忙於對付「熱錢」帶來的經濟泡沫,泰國對外資投資泰債券課15%熱錢稅;韓國也打算仿照泰國,課14%熱錢稅;我國央行祭出三不一沒有,1.不准做NDF(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2.不准留有美元空方部位、3.外匯市場中最後一盤不准掛台幣買單,以及4.沒有交易憑證,不得幫客戶做遠匯交易。

中國則出現經濟過熱,熱錢氾濫,通貨膨脹難抑,多次提高利率、存款準備率、緊縮銀行信貸;同時動用較強硬的物價管制措施,但是效果不彰。

美元貶值後果,自然衝擊美國的國際地位;在金融危機後,歐盟經濟衰退,各國缺乏央行的貨幣政策支撐,其財政缺口帶來的債務,壓垮了整體經濟;有學者指出英國前首相柴契爾當年發現歐盟只統一貨幣而未統一其政權,整體財經機制運作存在缺陷,未放棄英鎊加入歐元,頗為明智。

長期而言,亞洲與南美洲新興經濟體逆勢成長。近日,有不少國際金融機構根據各國經濟成長速度的預測,估計1015年後,中國的GDP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IMF則稱以購買力平價對世界經濟的貢獻而言,中國已超過美國;印度也有學者估計以其成長速度,其經濟未來亦將超越美國;甚至有人重新畫一幅經濟地圖,顯示未來世界的經濟板塊的轉移。這類分析推估的前提多半都是假設各國經濟成長率維持不變。

若是歐、美經濟能迅速止跌回穩;或是新興經濟體經濟成長變緩,甚至經濟泡沫破滅,陷入困境;或者歐、美搭配其國際政治與軍事強權,推動對外經濟擴張,以挽國內經濟的衰退等等,種種變數極多,最後的結果自難以逆料。〔政治大學金融系教授〕

李鈞震:

1.      美國濫發「熱錢」,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透過「發錢」,讓花旗、索羅斯等國際金融炒家到亞洲等新興市場賺錢,等錢撈夠了,撈回美國搶救美國的經濟。

2.      「熱錢」將導致亞洲等新興國家股票、房地產的上漲潮,但是時間應該只維持半年到一年,2011第四季之後「熱錢」退出市場,許多國家經濟將崩潰。

3.      亞洲國家應該多數都不敵國際金融炒家,明年必然有許多國家資產泡沫破裂,特別是香港、上海、東南亞地區,必然導致這些國家3年以上的衰退;情況嚴重的話,還可能導致政權不穩、改朝換代。

4.      美國雖然撈錢一定成功,但是美國自己的製造業空洞化,造成長期高失業率與產業人才分配不均,長期而言經濟不會有太大起色。

5.      美國的社會專業分工太精細,同時,雙專長的人又太少,因此,只要一個產業受創,要轉業或者重新謀職都不容易。因此,短期內要解決失業的問題,相當困難。

6.      美國Fed等財經官員為什麼會想出發熱錢,然後到其他國家去洗劫的招數?因為這一群人都沒有雙專長,不懂服務業、科技業、學術界……,無法對整體經濟做一個整合性的分析,尋求解決經濟之道,只能搶短線,繼續用他所熟知的金錢遊戲

7.      人類,所有的犯錯的行為,都是因為「無知」而造成;很少人會惡意、故意地去做錯事。有權力者又「無知」,那就是非常大的罪惡;也等於是老百姓豢養一條會傷害自己的「邪惡寵物」。

8.      教育學的眼光來看,美國的財經高層擁有了權力,卻沒有急著去學習雙專長,也算是一種預謀犯罪,跟喝酒開車一樣,有一半的故意是要去撞死人。

9.      每一個人的管理能力都不同,並不會因為官做得比較大,能力就會自然提升。管理一萬人,跟管理十萬人,完全是不同的能力境界

10.  美國的人口如果跟三十年前比較起來,增加一倍,那麼,現在管理階層的知識能力就要比過去增加一倍,不然,社會一定會失控;如果美國的族群種類增加了五倍,同樣地管理階層的知識與能力,就要增加五倍,不然社會悲劇就會不斷地發生。台灣也一樣。

11.  中國的人口是美國人口的幾倍?中國百姓的知識程度與理性,和美國差距有多少?如果,中國的人口是美國的五倍,國民平均知識水準又只有美國的二分之一,那麼,中國的管理階層學識與能力就應該要等同美國的十倍,否則一定控制不住,沒有爆發只是暫時掩蓋起來。

12.  歐盟國家,現在其實還在整合的磨合期,運轉不順暢是自然,但是學術與文化基礎深厚,各產業均衡發展,各國的多元文化豐富,知識經濟、文化產業將愈來愈強,5年以後歐盟將平穩發展。

13.  未來是「知識經濟」的時代,掌握全世界重要尖端學術與技術的美國、日本、德國,雖然不見得經濟成長率會有起色,但仍將操控全世界經濟30年以上。

14.  中國到現在仍無法自行研發「711便利商店」,顯然管理知識仍然非常粗糙、落伍。加上製造業與通路的產業鍊,將逐漸落入台商、韓商、日商的手中;中國會逐漸成為工業大國的經濟殖民地,類似6080年代的台灣產業。

15.  台灣目前由於「教育投資」輸給香港、新加坡、南韓與日本,因此「學術、專利、人才」養成不足,整體國際競爭力將長期居於四小龍之末。

16.  台灣兩岸關係,如能朝向「星加坡-馬來西亞」模式,將有助於兩岸共榮發展。

17.  北韓經濟破產,因此不斷挑釁南韓、日本,以達成其勒索的目的;但是如果操作太過失控,很可能導致美國以其強大軍力,複製「伊拉克模式」,強力解放金正日政權,因而促成南北韓統一。

18.  南韓如果聰明,就會希望北韓暫時被聯合國託管;如果因一時情緒失控而統一,將導致南韓20年以上的衰退,情況將比東西德統一還慘。

 

 

2010年11月26日 星期五

升格下的噩夢

〔黃瑞茂 中國時報2010.11.26摘要〕台北縣最近因為即將升格,面臨地方政治轉型的空窗危機。因為現在是升格新北市前的過度期,加上周錫瑋不競選連任,議會的監督機制等同停擺,各鄉鎮的不當建設與綁樁等情事正全面展開。

同一個工程只是換一個名稱,幾年後就又重做一次。這段短短的地方政治轉型空窗期,已為新北市埋下許多「破壞性建設」的危機。

    以淡水為例,最近約略有將近二十個計畫與工程,有些正在進行,包括幾個古蹟與公共資源的BOT案;有些工程趕著發包,趕著作為縣長下台前的政績表現;有些計畫正等著「統籌分配款」與「舉債」來推動。

其中最嚴重的是淡水捷運站後側的「沙洲整治與金色水岸景觀美化工程」。沙洲本是淡水河的自然現象,淡水小鎮早與這塊沙洲共生許久,其所在位置剛好可以當作屏障,減少颱風天海浪對於臨河店家的衝擊。

但兩年前,水利署第十河川局竟因某位前立法委員的「爭取」,花了二千萬用大石塊將這些自然堆積的浮沙團團圍住,官員說這樣可以減少年年清理淤沙的經費。但真實狀況卻是因為錯誤的工程,造成河水惡臭石塊嚴重碰撞而影響舢舨船的進出等問題,反而引起在地居民的反彈。

    今年台北縣水利局又編列經費,要將這堆沙洲移動到靠岸處,依照縣府所提的整治計畫,是將沙洲切開來整理成一個小島。但依據沙洲堆積原理,沙洲切口經幾次潮汐後,大概又會慢慢堆積而連在一起,即目前的「整治」將徒勞無功

且因整個沙洲固化之後仍在高灘地範圍內,縣府計畫中也明確表明沙洲將受到颱風與大潮的影響,需要不時清理。更嚴重的是將改變淡水河口的水文狀態,埋下河岸沖刷的危機。

    另外,交通局將原本淡水河龍舟比賽的看台與觀賞落日最佳景點的將近一百公尺的河岸空間,改為大型渡船碼頭使用。新增加四座碼頭之後,可以想見未來淡水市街段的河岸空間將失去該有的特色;原本容納上千人可以眺望落日夕陽的階梯平台將消失,淪為藍色公路的轉運點,排隊人潮將占滿整個河岸空間。

未來,遊客搭捷運到淡水市街河岸的目的,只是要轉乘到漁人碼頭,而不是來淡水河岸看風景

    淡水地區的觀光人潮一直居高不下,目前欠缺的是觀光地域的經營與管理的事物,用「破壞性建設」去犧牲小鎮的觀光品質,這種沒有未來的建設,持續下去將不只是浪費人民的錢,同時也將破壞淡水的資源特色。

當建設無法塑造城市的願景時,升格將只是一場見證地方政治轉型的噩夢!      (作者為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都市改革組織理事長)

為過熱的都更政見 踩煞車〔摘要11.26.2010詹順貴 蘋果〕本次五都大選,「都市更新」一直是北二都的熱門政見議題。他們可曾注意到,它也是一種強制剝奪人民對自己私有財產自由處分權的工具!

更可怕是,它不像土地徵收,至少表面上是由公權力發動;都更的設計是容許由私人發動(目前實際上也是私人發動),透過雙重法定多數決,將未必是共有人或利害與共的其他私有土地建物一併納入都更範圍

五都選舉之後,當選人為落實政見,大量公辦或積極鼓勵自辦都更的結果,發生在鄉村的苗栗大埔事件,恐將難以避免搬到都市上演!

不可否認,都更有其必要,但政府不能只宣揚它的好處(誰的好處?),而無視它的副作用,過熱都更引發炒地皮、及可能導致公園綠地、交通等公共設施面臨負擔超量的負面影響

對於上述可能影響你我「都市人財產處分權」的問題,媒體雖也有暴力逼迫地、屋主簽同意書的報導,但更多報導卻是動輒將不願參加都更的人,冠以有負面評價的「釘子戶」,然而真相果真如此?

對於都更,一棟大樓或一排連棟公寓,因為老舊須改建,但可能有少數人不同意,對於此種在經濟上或事實上利害與共的情形,《都市更新條例》第22條規定,只要透過所有權人數,與土地總面積及建物總樓地板面積的雙重法定多數決,即可以將之納為都更範圍。

但是智巧的業者,卻利用此規定做為吞併不問在經濟上或事實上均完全互不相牽連的獨棟透天厝,或臨主要道路獨棟公寓的手段,藉以創造巨額的利潤。這些「禍從天降」的地、屋主,幾乎毫無招架餘地。

《憲法》第15條宣示保障人民的生存權與財產權,《都市更新條例》第1條第1項也宣示都更的目的,是促進都市土地有計畫的再開發利用,改善居住環境,增進公共利益。

但我們並沒有看到「有計畫的再開發利用」,反而只有強取豪奪的暴利,以及失序無章的新建物,與日益窘迫不足的老舊公共設施。

二件活生生案例:一是曾是政府高官的八十餘歲年邁母親,不想搬離生活數十年、面對公園的老公寓,因都更被迫遷,卻不知是否有福再享受都更所謂「改善居住環境」的成果;

二是某女性立法委員,她婆家有庭院的獨棟透天厝,被鄰近的都更單元為增加容積率而強行納入範圍,硬被剝奪在自家庭院「拈花惹草養寵物」的生活樂趣。這類案例,絕稱不上釘子戶,但在利之所趨下,仍會不斷上演,若連高官、立法委員都招架不住,一般市井小民的處境,恐怕更加不堪。

台北市公認亟需都更的是中山與萬華區,但根據統計,截至985月止,二區的都更僅有83處,而房價早已炙手可熱的大安區便已逾90處,遠超過萬華的不到20處,可見都更已全然變質,完全沒有實踐立法目的的功能。

在資本主義的思維下,無法進口的「土地」也完全被商品化。因此,如何在最短期間內創造最大利潤,乃是唯一的思考,其他關於土地、房屋與人的情感、精神、文化間連繫,甚至都市景觀風貌等公共利益面向完全不在都更業者考量之內。

選舉當下,不負責任的政客競相加碼,未來會否變本加厲,導致最後失控?值得大家在投票前深思,該否用選票為這些盲目的政客踩煞車? 〔作者為律師、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環境法委員會主任委員〕

推土 剷除人性 〔摘要11.26.2010自由 鄭至勤〕日前,政大地政系舉辦「台灣與德國土地徵收圓桌論壇」,與被譽為「德國鄉村更新之父」的馬格爾教授同行來台的德國聯邦鄉村競圖的評審團主席佩爾茲鎮長,所提及的德國的例子,讓人十分震撼。

台灣的大埔事件大家記憶猶新,卻聽到德國的地方政府首長告訴我們,當法律遇到人的尊嚴也低頭的故事。類似大埔事件發生在德國的真實故事。

為了提供一家公司使用土地,該鎮依法行政已經徵收了兩戶人家的土地,只要再徵收一戶的土地,就完成了此次土地徵收的任務,可是怎樣溝通,女地主也不願放棄那塊祖先留給她的土地,最後地方政府只好無奈地放棄。

這位鎮長說,雖然說依法行政強硬處理,官方是絕對站得住腳的,但是作為一個同樣是人的人,當你知道有人因為情感的理由,不願放棄那塊土地的時候,當然不忍心使出殘忍的手段。

因為他們知道,法律反映道德的最低標準撫著自己的良心做事,比合法徵收更重要。 什麼時候,台灣的官員也能出現這樣的反省呢?

 

 

 

2010年11月13日 星期六

蘭展幽香與花博煙火

〔摘要11.13.2010自由◎ 蘇煥智〕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日前開展,開幕煙火耗費兩千多萬元,所耗之「經費」超過台南縣辦理「台灣國際蘭展」所需,煙火稍縱即逝,與國際蘭展所創造的效益,不可同日而語。

2005年起,台南縣政府已舉辦過六次台灣國際蘭展,同時間,縣府也開發了全世界規模最大的蘭花生產基地蘭花生技園區。

國際蘭展每年有三十個以上的國家參展,外銷訂單累積至今近150億元,在國際花卉展覽中重要性越來越高;而蘭花生技園區已完成三期開發,進駐率百分之百,第四期才動工,出租率已超過三成,目前是全世界最重要的蘭花交易平台與新品種展示中心。

國際蘭展,讓全世界看見台灣!其效益如此之高,每年卻只獲得中央補助2500,與台北國際花博140相較,不到五百分之一!

AIPH會長Dr.Faber說:花博會最重要的主角是「花」,極具諷刺。因舉辦場所有飛航;每隔幾分鐘就有飛機轟隆飛過,無法優閒觀賞花卉;加上台北市非花卉生產區域,在這裡舉辦花博會,只能說是一場政治

又以世界各國舉辦博覽會為例,其辦理之目的在於快速發展原本較偏遠的區域。如:日本濱明湖花博、愛知博覽會及上海世博會,主辦地點皆為都市區域外較荒僻的地區。在博覽會之後,這些地區便成為交通便利之新興觀光景點或新市鎮。

台北花博非但無法達到上述目的,更破壞原本建築體與公園綠地,擾亂台北市民原本生活步調與交通動線。

比較之下,國際蘭展縱使經歷金融風暴,外銷訂單仍逆勢成長50,成功帶動台灣蘭花產業國際競爭力。

政府決策不應帶有偏私或政治考量,這次中央、台北市政府傾注大量的資源與經費辦理花博,卻看不見花卉產業的長遠發展及都市發展願景!台灣國際蘭展對蘭花產業幫助甚大,卻有無米之炊的感嘆。

在此呼籲農委會,應增加台灣國際蘭展的預算經費,讓台灣唯一可以名聞國際的花卉展覽,能一年比一年成功。(作者為台南縣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