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政治傳統是大政府,所以國內從未有人質疑過馬對經濟的干預是否過多?等恢復景氣後馬是否該把伸得過長的手縮回一些?
政府介入經濟金融是不得已的救急手段,絕不可趁機擴張政治版圖,妨害經濟恢復的力道。海耶克反對中央控制下的經濟體制,形容它為「致命的自負」。那麼國家必須扮演什麼角色才能讓市場經濟有效運作?廣泛地說,它具備三項功能:
一、提供公共財;二、矯正市場的缺失;三、協助弱勢團體。
也就是說政府只是為民間企業創造適於發展的環境,而非親自下場干預。政府越把焦點放在必要的任務上,而非汲汲於經濟活動和規範上,它的運作就越好。
良好的市場對政府提供了保障,良好的政府也會好好地保護市場,是共存共榮的關係。一個國家的干預主義者越多,就越閉鎖其經濟,而政府就越可能被強大的利益團體所綁架,同時也因官員要管的太多,增加了官員貪腐的機會。
所以良好又節制的政府,是使複雜市場經濟有效運作的必要條件。市場與國家是共存共榮的互賴關係,政府的角色是扮演謙卑和誠實的僕人。如果台灣真的從海嘯中脫困而出,但後面的收場更關鍵,就是該退出,讓經濟有機地自然調節。
濫發貨幣剉咧等「走向地獄」〔摘要11.23.2010吳惠林 蘋果〕在失業率無法有效降低下,美國聯準會顧不得各界「泡沫化」的警告,硬是祭出「第二輪量化寬鬆」措施(QE2),砸大錢(6000億美元)收購美國長期公債,以刺激美國經濟成長。
除了印度表態支持外,G20幾乎一片撻伐。全球專家學者也普遍看衰,美國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孟岱爾和史迪格里茲,前者認為將撼動外匯市場,美元貶、歐元升,歐債危機將惡化;後者則認為寬鬆政策無法拉抬經濟,反而會製造毀滅性的泡沫。
「金融商品」已被稱為「有毒資產」,和一般黑心產品無異,都是人製造出來的,是人心沉淪、「信用敗壞」的產物。所以,除非「人心向上提升,誠信得以尋回」,否則一定是「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的結局。
當今世人扭曲貨幣的本質,將「交易媒介」的「信用」這種內涵掏空,於是所謂「衍生性金融商品」,如雨後春筍般大量湧現,人們在「槓桿原理」的催眠下大肆進行金錢遊戲,大演「五鬼搬運」戲碼,可說就是「貨幣過多」和對「貨幣角色」誤解惹的禍。
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認為金融機構只應扮演「金融中介」,也就是右手接受民間的存款,左手再將這些存款貸放給從事實質生產的業者,而且要盡心盡力找到既有誠信又有能力,亦即生產力高的業者。
克魯曼形容這種金融業是沉穩,甚至是無趣的企業。銀行在便利存款者的地點設立,再用引來的錢提供貸款,情況就是這麼的簡單。這樣子的金融體系規模也是小的,卻維繫了在一個世代之間,使生活水平倍升的經濟體。
對照此次金融海嘯發生前夕,金融和保險業占GDP的8%,其背後的證券化過程,使貸款不再專屬於借方,而是繼續賣給其他人,並把個人的債務整合成新資產,於是次級房貸、信用卡卡債、車貸等等都進入金融體系中,結果讓風險倍增、金融體系弱化,終而慘遭崩解,進而危及各產業、延禍全人類。
所以,我們有必要讓貨幣回歸到「交易媒介」的本分,也要讓金融產業反璞歸真回到「金融中介」本色,而社會中各行各業也要體認到「貸款」應是從事實質生產,而非買空賣空、投機炒作之用。
這應是本次金融海嘯帶給世人最大的啟示,但由Fed再次量化寬鬆,顯然沒記取教訓,還是沉迷當代金融市場的魔法,真要帶世人走入地獄嗎?
失業率跌破5% 實質薪資仍倒退 〔摘要11.23.2010自由鄭琪芳〕行政院主計處昨公布今年十月失業率4.92%,終結連續22個月失業率逾5%的歷史紀錄;不過,我國失業率仍是亞洲四小龍最高、實質薪資不如12年前,加上政府大量僱用臨時工及補助企業聘僱,也達到美化失業率的效果。
根據主計處資料,十月政府僱用人數105.2萬人,較金融海嘯前增加9.3萬人,若非如此,十月失業率必定更高。
主計處表示,十月長期失業(失業一年以上)9.4萬人;中高齡(45至65歲)失業11.5萬人,與九月持平,但中高齡失業者有68%未曾遇有工作機會,顯示中高齡失業者求職困難。
扣除物價漲幅,實質經常性薪資三萬4390元,不如十二年前水準,為1999年以來次低。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工商時報 社論2010.11.23摘要〕就在執政當局陶醉於經濟成長率的亮麗數字時,我們要提出一點值得注意的逆耳忠言。
以saar顯示的「經濟成長年增率」,雖然自從去年第二季由負值轉為顯著的正值,且連三季呈現二位數的成長率,但從今年第二季開始卻大幅滑落至1.94%,到了第三季則只剩下0.09%,顯示台灣經濟景氣已經達到復甦的最高點。
雖然還沒有出現顯示景氣轉折的負值數據,但是0.09%的saar經濟成長年增率,實在不容令人輕忽。
另一個佐證是經建會發佈的「領先指標綜合指數」,從今年五月起都逐月微幅下滑;若以六個月平滑化年變動率觀察,則自去年12月起就有較為明顯的下滑,顯示未來經濟景氣已出現隱憂。
尤其在美國實施第二輪量化寬鬆政策〈QE2〉,台灣不可能不受影響。因此,不宜依舊自我感覺良好,而宜「戒慎恐懼、未雨綢繆」,及早規劃因應,盡力維持經濟繼續成長的動能。
1 則留言:
看了你的許多文章
感到不可思議
竟然可以大量閱讀並分類整理寫出評論或心得
並且有極為深刻反省態度
實在令人佩服
而且還能在既有的資料基礎上引述資料
實在令人驚訝及佩服
願交一多聞之友
也希望你能有機會來高雄時,我能躍進地駐之誼
張貼留言